联手打击AI仿象:保护名人的尊严
近期,多起知名人士被人工智能仿冒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首先是一些账号模仿知名医生深夜推销所谓“保健品”。虽然这些行为很快就被网友识破了,但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尽管他们多次投诉,违规账号却屡禁不止。
随着技术的发展,AI生成的内容变得越来越逼真,普通用户也越来越难以分辨真假。一些不法商家常常选择在深夜进行直播,利用老年人警惕性较弱、对新技术不够了解的特点,对其进行精准“收割”。
此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使用AI技术制造假新闻和伪消息来骗取网民的关注,并实现流量变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诈骗分子还能够深度合成受害者亲属或同事的声音和画面,实施精准的骗局。
严防AI造假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秩序,还涉及到公民权益保护。
最近,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在内容审核、信息安全方面对生成式AI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了刚性的约束措施。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享受到了许多新奇体验和产业进步的同时,不法分子也试图利用这一先进技术谋取私利。因此,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想出更多创新的方法来提升防造假的能力。
网络平台的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手段以加强审核识别,并对深度伪造内容进行标识提醒。对于疑似AI生成的内容,应该在显著位置标示,同时做好后台存储备案工作,以防不法商家删除证据。
监管部门也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利用AI进行不法行为的行为,加大震慑力度。网友们也应该提高警惕,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多方求证信息来源。
技术的发展遵循其内在规律,而关键在于使用这些技术的人是否心存善意。希望各方能够协同努力,共同整治AI造假问题,使这项先进技术成为造福社会的超级助手而非不法分子的行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