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开幕,探讨科普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
12月5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这次会议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400多位中外代表参会。
在开幕式上,众多专家提出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并认为应通过科学传播来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致辞中强调了三点倡议:一是在全球发展中增进共识;二是破解全球难题加强互鉴;三是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并深化行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主持了开幕式。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谈到了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龚克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革命性的通用技术,它提升的是人们的脑力,影响的领域是方方面面。“今天不会使用人工智能,就像20年前不会上网。”今后很多工作都需要借助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因此它也是一个科学普及的对象。同时,它也是一把科学普及的工具。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可以编写更好的科普内容,加快科技作品的传播,加深人们对科学的理解。
龚克强调,针对人工智能的科普至少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它的起源和发展,能够做什么;二是要知道这个技术还在快速发展中,在今天乃至今后几年内它都还不成熟。还没有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能带来各种风险。因此,在科学普及时还需要提高识别和防范相关风险的能力。
龚克解释了“通用技术”的概念:能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通用技术并不是很多的。比如纺织技术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穿衣服,但不会说整个经济社会“纺织化”。机械动力技术是通用技术,它带来了工业革命,改变了所有的行业。电气技术也是通用技术,大家都能用电,改变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今天人们碰到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同样也是一种通用技术,“所以人类社会一个非常大的变革刚刚开始,我们可能在今后几年会更多地体会到它的变化。”
龚克表示,7月1日,在中国的推动下,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9月份,他们已经在上海组织了第一次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培训班。希望中国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避免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造成新的发展差距——数字鸿沟。
此外,龚克提到,中国科协在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基础上,自2019年开始牵头筹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世界重要组织的支持。目前,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备委员会成员和观察员组织已达45家。
2024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以“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为主题,将持续两天。大会举办前沿科普服务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新技术应用赋能科学素质建设、科普能力建设的区域实践与愿景、2024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等五个专题论坛。
大会特别邀请了李象益和卡尔·克拉泽尼基两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围绕提升全球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下开展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激励机制进行讲演及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