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名AI精英同台竞技,探索智慧与创新的未来
12月5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能大赛决赛在青岛开幕。
该赛事是我国首次面向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900多名AI领域选手参赛。
本届大赛以“智领时代 能创未来”为主题,紧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方向)、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应用方向)、人工智能训练师S(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场景搭建方向)、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S(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等五个赛项,职工组和学生组各设两个组别。采用双人团体赛的形式进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介绍道,大赛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他说:“大赛围绕人工智能+特点,从智能感知到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关键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于引导今后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2月5日至8日,参赛选手将在赛场上激烈比拼,展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风采。他们将经过理论测试和模拟实操等竞赛环节,最终角逐出个人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石林炜,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参赛选手,在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中表现出色。他表示:“本赛项的目标是帮助物流、快递企业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自动识别模型进行分拣,做到快且准。”据统计,如果将这项技术应用在相关企业,可以减少人力20%,提高分拣效率35%。
蔺焕强来自辽宁的企业参赛选手。他说:“希望通过比赛,能够把软硬件装配的知识以及图像算法的软件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
“本次大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更注重考察选手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天津大学教授、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总体专家组组长王猛指出,比赛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并且在设计和路线方面紧扣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体现其特征。
同时,大赛也立足于装备制造业,挖掘并展示了人工智能多种核心技术的应用场景。这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的实际应用,也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文宏表示:“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的举办,是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技能人才的一次检阅,也是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他认为,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正加速与人工智能融合,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大赛的举办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介绍了这次大赛的信息。作为本年度全国11项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之一,也是青岛市继2020年首届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之后,再次承办的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这是传播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了重要途径。
截至目前,青岛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2万,其中高技能人才62万人,占比达35.76%。刘学俊表示,青岛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全力构建人工智能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并采用“赛、展、演、会”相结合的办赛模式,提升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为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