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如何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同济大学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优秀应用场景案例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典型案例”的评选已经启动,百余门智慧课程也已建设完毕,并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培训。

近期,该校打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组合拳,加速推进该领域的改革。共性基础内容占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二,面向所有大类;个性化定制内容占比三分之一,结合各大类学科特点和典型应用场景,为不同大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

目前,这门“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通识精品课已全部准备就绪,只等年后春季学期开学,即可全面开课。

临近开课之际,我们厉兵秣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我们将努力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本月1日起,“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研讨会每周五中午准时举行,并已连续举办4期。课程建设团队主要成员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主讲示范性教学,各班学生积极交流研讨。同时还有5期研讨将在接下来一个月内陆续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学校将携手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深化产教融合,聘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课程实践。对不同大类的学生,我们将实施“共性+个性”分层差别化的要求,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将鼓励其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

此外,我们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通过典型示范推动这一创新进程。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同济大学的“人工智能赋能招生选拔——基于chattj的智慧招生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名列其中。这是学校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的又一代表性成果。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优秀应用场景案例评选结果揭晓。土木工程学院研发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荣获特等奖,另有5个案例获得一等奖、10个案例获二等奖,这些成果分别出自不同学院的探索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同济大学首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也落下帷幕。来自基层学院的10个案例入选,展示了各学院积极响应学校部署,积极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最新实践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各学院在人工智能辅助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的经验做法,加快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学校近期组织申报评选了108门本研“智慧课程”,计划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等应用,构建“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态。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各项部署落地,关键在于教师。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近日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提升”培训。培训采取共性与个性结合、线下培训分期滚动推进的方式进行,包括校内外专家作理论专题讲座,并在四平路校区和嘉定校区举办10余场主题活动,参培教师超2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