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影像AI收费:未来可期
1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一则“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旨在整合规范现行的放射检查项目,并对影像AI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界定。政策解读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起到了辅助诊断或提高效率的作用,但目前无法替代医师的诊断。由于尚无独立的医疗服务产出和辅助诊断的质量效用难以确定,在患者已支付了诊断相应项目检查费用后,不宜单独向患者额外收费。为此,指南规定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安排“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扩展项,意味着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时执行与主项目的相同价格水平,但不重复收费。简而言之,国家医保局支持影像AI的临床广泛应用,但不允许将调用AI产生的费用转嫁给患者。面对新政,影像AI的从业者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医保局认可了AI对于临床的贡献,并让相关方知晓了使用AI。但也忧虑:当AI的引入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收益时,新政是否足以撑起影像AI行业的营收?从未实现过的医保支付在影像AI发展初期,初创公司期望其能逐一通过市场准入、物价准入、医保准入,形成独立的医疗器械产品,并最终实现向患者按例付费。这样的商业模式有先例,在美国Digital Diagnostics 55美元/次(2022年数据)的糖网病变分析和Viz.AI 1040美元每次的大血管堵塞检验中,这些国内的影像AI公司早前先行试水。科亚医疗、鹰瞳科技等企业在自家的产品获取三类证之后就开始大面积推动物价准入与医保准入。数年下来,相关产品已在十余个省市成功进入省级价格目录,理论上实现了患者自付的可能性,但在更为重要的医保方面却遭遇挑战,仅在极少地区进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远未形成规模。造成这一路径失效的原因是多元的:这些年间,医院物价、支付模型均有企业、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协力推动,但总体不够积极。一方面,规模化的物价准入和医保准入中的支付模型验证均需企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执行,取得的成果却难以保证产品获得可观的商业化成绩,导致推进速度受限。另一方面,物价准入与医保准入类似于公共物品,都存在前者投资,后者搭便车的可能性,因而先投入相关研究的企业趋向于隐藏阶段性研究成果,行业整体推进速度受限且易导致单一产品的研究重复进行。如今,新政的出台无疑致使影像AI作为独立产品寻求医保按例付费的梦想破灭,而药械通用的那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可能永远不会在影像AI领域上演。医院分成或将成为辅助诊断AI的重要支付路径尽管失去了理论上的商业变现重要路径,但新政并未对影像AI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太大的消极影响,反而为影像AI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先谈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影像AI企业的营收与医保关系极小。他们主要依靠招投标的方式,将影像AI以买断或SaaS的模式卖给医院。此外,医学影像一直是论文产出的重要来源,许多医院和医生都有意愿寻求AI企业进行合作,提高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同时,同影像设备厂商展开合作,直接向设备厂商付费也是医疗AI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影像设备公司通过智能算法授权的方式快速获得大量应用,有效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医院更偏好直接从影像设备厂商平台调用算法,提高影像AI公司的营收。早年联影集团专门成立联影智能攻克各个场景下的影像难题,已成为当下规模最大、产品最全的影像AI公司之一;尔后GE医疗、飞利浦医疗等MNC也在国内广建AI生态,网罗了一大批优质的合作伙伴。凭借这些多元化的手段,影像AI公司在没有医保支持的情况下,已经把影像AI落地于大量医院,取得了数亿营收。
影像AI企业在政策指引下的收入来源再次被探讨。文章提到了“支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进入临床应用”的支持,实际上是对人工智能在临床应用领域的一种肯定。其中,我国已经有部分医院开始独立设立涉及影像AI的服务项目。医院内部调用影像AI进行辅助诊断后,可以从中分出一部分收入作为AI的绩效,为提供服务的影像AI企业带来报酬。
例如,山东省在AI收费设计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比如利用AI进行早癌筛查CT扫描时,物价标准设定为340元每部位,其中包含50元人工智能筛查辅助诊断费用(医保不参与支付)。但需注意的是,虽然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影像AI的服务能力,但由于目前采用绩效分配形式对AI进行支付的医院数量稀少,覆盖的检查项目也有限。因此,从小规模试行到大规模落地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并且需要更为精细化的政策推动新的支付体系建立。
此外,医保案例付费路径封死后,影像AI企业更加依赖于医院和影像设备公司作为主要的支付方。由于高压医疗反腐的影响,2024年上半年医院医学装备采购总额几乎腰斩,磁共振和CT的中标金额仅为去年同期的60%。这种情况会直接传导至中游的影像AI企业,其营收会在设备采购需求释放前遭遇一定规模的下挫。
在AI不再是一款独立产品的情况下,国家医保局的文章指出:“立项指南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扩展项,是为了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提质增效方面的功能定位,而非增加成本的作用。”这一句话不仅适用于影像AI,也可能适用于医疗行业中的种种人工智能。
2022年湖南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的通知》便曾以政策指导的方式对手术机器人的形式与物价进行了统一,其本质是在保证合理医保支出和合理患者支出的前提下引导相关市场有序发展,避免企业、医院借助单纯的软件在收费项目上“创新”。
如今,“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的出台有异曲同工之处,它确立了影像AI的定位,希望AI能够以帮助医院提质增效的方式,为整个医疗体系带来增量,进而体现自己的价值。结合两项政策不难发现,制定方不太支持企业将AI作为独立产品或卖点,而是希望它能像汽车行业的自动导航或是工业行业的质控一般,作为设备、系统的一部分,支撑其发挥更大价值。
实际上,所谓的“头部影像AI企业”早已撕下了“影像AI”的标签,设计出高度智能化的硬件或系统,成为了彻底的医疗器械公司或者是医疗IT公司。深睿医疗在医疗IT方向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大模型兴起后,该企业着力医院数据管理方向,构建了覆盖数据采集、治理、数据标签化全流程的多模态数据治理引擎和包含大语言模型、影像通用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的多模态AI引擎。此外,对于医院当下亟需的数据资产解决方案,深睿医疗同样将AI置入其中,为医疗机构提供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临床、AI创新中心等场景提供资产管理相关的智慧化产品和服务。
朝向医疗器械方面,数坤科技和推想医疗均在布局。依托AI,数坤科技自研了“图灵大脑”和“图灵AR”等原生超声硬件装备,并使其能够在超声诊疗过程中集合所有脏器信息,实时反映病灶征象,优化医生体验,避免使用“第二屏”。在数坤科技看来,软硬一体化协同是对用户体验的重构,更是AI持续突破技术边界的关键。
未来,每一个硬件都将从工业时代进入AI时代,医生与设备互动的每一步骤、每一秒钟都将得到AI加持。推想医疗则是入局了手术机器人赛道,并将影像AI深度融合于硬件之中。举个例子,该企业自研的ai导航机器人“龙点睛®穿刺手术机器人”便是在磁导航引导的基础上加入了AI智能化技术支持。智能算法赋能下,推想能够实现全自动组织病灶识别和重建,进一步进行手术自动路径规划、穿刺引导及消融术后评估,从而有效地辅助医生更准确、更快速地完成经皮穿刺手术操作。
行至此时,曾经的影像AI企业都已悉数完成自我的价值重构。旧时代的落幕对应着属于AI企业的新时代的到来。